top of page
作家相片

從「起追」到「完食」,Netflix算盤越打越精

Netflix股價這兩天大跳水,真的不意外。一月時Netflix自己已經預警,今年Q1新成長訂戶將寫下2010年以來最糟紀錄,消息傳出那天就演過一次大跳水,股價三天內從508跌破360。Morgan Stanley先前還預估到2024年會有3億訂戶,後來摸摸鼻子下修到2億6千萬。


Netflix的問題還不只訂戶成長放慢。Disney+、Amazon等搶吃串流大餅的結果,就是大家的拍片成本越墊越高。三年前華納拍《權力遊戲》第8季每集預算1500萬,今年Amazon拍《魔戒》恐怕要砸4倍以上。對Netflix來說,也意味著:錢越來越難賺。今年獲利率肯定衰退,而且可能是近幾年來最糟。


但話說回來,除非你手上有持股,這種行情跟著喊燒喊冷就好,不算什麼大事。一來人家只是成長放慢,但還是領先全球;二來人家只是錢難賺,但還是滿口袋現金。至於股價,跌多也還是會漲的。未來幾年Netflix仍是很多人追劇首選之一,串流巨浪短期內不會改變。


倒是這幾年開口閉口Netflix,常以上架Netflix欣喜不已的影視圈,要關注一下Netflix接下來勢必會改變的經營策略。


首先,當成本越來越高,Netflix肯定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近乎「亂槍打鳥」大撒錢。劇本不夠強?掰;收看數據不佳?下架。


過去一年來,Netflix已經啟動加速下架影片的行動,讓很多人跳腳。以去年來說,平均每10部就有一部被砍(今年預計還會更多),其中不乏許多網路聲量高、評價好的影集。


例如去年推出的《保姆俱樂部》(The Babysitters Club),話題多到不行,結果?才兩季就硬生生被喊卡,讓該劇的美女製作人Rachel Shukert非常不爽,一直嗆聲。遭受同樣命運的還有《超感8人組》(Sense 8)、《先見之明》(The OA)、《碳變》(Altered Carbon)、《盧克·凱奇》(Luke Cage)等,同樣都在兩季後宣告無以為繼。


大家都在問:為什麼?憑什麼標準? 但Netflix從來不給明確說法。過去,一檔影集的成敗有劇評、有收視率來評斷。只要評價不差,而且收視率有一定水準,通常會一季一季拍下去,直到拍不下去為止。但今天,全靠Netflix至今沒對外公布的演算法,也難怪很多導演、製片忿忿不平。


幾番被逼問之後,Netflix勉強提供幾個指標。首先,是新片「上架7天內看完」一集的會員數,稱之為「起追者」(starters)。其次,是「上架28天內全部追完」的數據,或稱「完食者」(completers)。而Netflix最重視的,不是什麼評分,更不是得獎紀錄,而是所謂「觀看/成本比」(viewership versus cost)。想想看,如果一部影集開拍新一季的預算高於前一季,而收看數據反而更低,又何必?


當然,這種指標很不健康。「上架28天內全部追完」是要逼死誰?這不是變相鼓勵大家犧牲睡眠與健康、黑著眼圈追劇嗎?何況,有些劇本就是需要細水流長,Netflix這種指標會錯殺多少好劇?


至於馬斯克說的woke mind virus,well,影劇界本來就具有對各種virus敏感的體質,Netflix有,Disney+也有,就看大家各憑本事了。誰能抓住電影的魔力,誰還是能勝出。


電影,像是人生的水晶稜鏡, 你選擇怎麼看它, 它就投射給你所要的光......

電影的魔力:Howard Suber 電影關鍵詞


 

延伸閱讀

27 次查看

相關文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